作者:艾琳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腊八粥,吃几天,沥沥拉拉二十三”。随着这一首熟悉的歌谣,一转眼就到了腊八节。
每年农历腊月(十二月)初八,称为“腊八”节,古时叫“腊日”,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,传统的新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,直到正月十五结束。腊八则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。
“腊八”节的形成,一是来源于古代的“腊祭”;二是源于佛教文化的影响。“腊”,古时也称“蜡”或“猎”,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。夏朝称“嘉平”、殷商称“清祀”、周朝用“大蜡”、汉代才称“腊”。在古代农业社会,农民的生活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,只有在冬藏之季较空闲。所以,人们通常在收成之后的年底,组织起来去野外猎取禽兽,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,以求来年五谷丰登、风调雨顺,祈求来年避免厄运,驱除不祥,家人平安、吉祥,这便是“腊祭”也叫“猎祭”。因此,人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,就来源于年终祈福,酬谢神鬼。然而,腊祭虽然都在十二月,但是日子并不固定,有时在月初,有时在月底,到南朝梁才确定了腊日的具体时间为黄历十二月八日。据资料记载,古人为了祈福求寿、避灾迎祥,腊日所祭的神灵有八位。他们分别是:一为先啬神,祭神农;二为司啬神,祭后稷;三为农神,祭古时田官之神;四为邮表啜神,祭始创田间庐舍、开道路、划疆界的人;五为猫虎神,祭其吃野鼠野兽,保护了禾苗;六为坊神,祭堤防;七为水庸神,祭水沟;八为昆虫神,祭以免虫害。从此民间以后称腊日为“腊八”。
随着时代变迁,现在人们提到腊八则是津津乐道吃腊八粥的习俗。
腊八粥又名“佛粥”,它的来历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。“腊八”是佛祖释迦牟尼开悟成佛的日子,民间与寺院都在这一天喝腊八粥,祈祷来年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所以腊八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。
释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净饭王之子乔达摩·悉达多,他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,毅然舍弃王族高贵生话,游遍名山大川,寻求人生的真谛。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,乃至日食一麻一麦,渐渐身体变得极度衰弱。终于觉悟到: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,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,过份享乐,固然无法达到解脱;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,只是使肉体上受苦,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,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;只有舍弃苦乐二边,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。有一天,他走到人烟稀少,十分荒凉的比哈尔邦的尼连禅河附近,因长途跋涉,又累又饿昏倒在路旁。这时,恰巧有个善良的牧羊姑娘路过,便把随身携带的杂粮加上一些野果,用清泉水煮熬成粥喂给他吃,他吃了粥醒来以后,精神振奋,在尼连禅河洗去了身上的污垢,端坐在菩提树下四十八天,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天觉悟成佛,后来佛弟子们把这一天称为佛教的“成道节”。为纪念此事,每逢十二月初八,各佛院除了诵经拜佛之外,还效法牧女的做法,取香果及果实等煮粥供于佛像前并分食,并把这种给佛祖力量的粥,称为“佛粥”,就是现在俗称的“腊八粥”。南宋诗人陆游在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一诗中就写到:“今朝佛粥交相馈,更觉江村节物新。”
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,沿街化缘,将收集来的米、栗、枣、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,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。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“栈饭楼”,平时寺僧把化缘来的剩饭晒干,积一年的余粮,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,称为“福寿粥”、“福德粥”,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。
关于腊八粥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传说。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,家中十分贫困,有一次实在是太饿了,便偷溜到财主家的灶房想寻点东西填饱肚子。可是,灶房里除了木屑、草秸和几个缺角的瓦罐之外,什么也没有。
最后,发现一个老鼠洞,他心想,如果能抓到一只老鼠也可以充饥。于是就用手挖下去,谁知一挖开老鼠洞,却意外地发现老鼠的“粮仓”里面有大米、小米、豆子、栗子、珍珠米、红枣、花生米、瓜子等,可是每样都只有一点点。他索性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一个破罐子里,加点水放到灶上便开始煮起粥来。不大一会儿,香喷喷的一罐子粥就熬成了,当时他肚子太饿了,所以觉得这顿粥比什么山珍海味都香甜可口。后来,他做了皇帝,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吃腻了。一天,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用老鼠粮煮的粥的味道,就叫御膳房用杂七杂八的豆子、枣、核桃仁等烧了一锅粥。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,所以就叫做“腊八粥”。当时文武百官看皇上吃这种粥,甚为稀奇,回到家里也学着样子煮来吃,后来传到民间,老百姓也跟着吃,这样吃“腊八粥”就渐渐成了习俗,一直流传至今。
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在北宋时期,这一天各寺院都要做浴佛会,还要煮腊八粥供佛并赠施主。明朝时,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雍正年间,朝廷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。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,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,都是在此煮成。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二米,深一米五,重约八吨的大铜锅,是专门用来煮粥的,这口熬粥的大铜锅至今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,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。
据《雍和宫志》记载,腊八盛典共分熬粥、供粥、献粥、舍粥四大幕。
从腊月初一开始,总管内务府就派司员把上等的奶油、小米、江米、羊肉丁和五谷杂粮,以及红枣、桂圆、葡萄干、核桃仁等干果一车车运来,到初五方才运齐。初七清晨开始生火,到初八凌晨粥才全部熬好。一共熬六锅,第一锅供佛;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内宫;第三锅给五公大臣和大喇嘛;第四锅给文武百官及封寄给各省的地方大吏;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;第六锅加上前五锅剩的,就作为施舍的腊八粥了。
在民间,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,熬好的粥,先从锅里盛出几碗来摆在供桌上,祭祀祖先,等到祭祀完毕,才把它盛起来,装在食盆或提盒里赠送给亲友们,一定要赶早送出去,最迟不能过午,最后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腊八粥。家里如果养了鸡呀狗呀,也要喂几勺腊八粥,北京的儿童唱童谣:
“腊八粥,腊八饭,小鸡吃了就下蛋。”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,也都会在枝干上涂上一些腊八粥,祈盼明年开花茂盛,果满枝头。每家都煮了很多腊八粥,因为它容易保存,能存放好长时间不变质变味,就是干了加上水还有粘性,一直可以吃到临过年的时候,如果吃了几天还有剩下的,却是好的兆头,取其“年年有余”。就是富裕的意思。较为讲究的人家,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、动物、花样,再放在锅中煮。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“果狮”。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,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,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,桃仁作为狮脚,甜杏仁用来做狮子尾巴。然后用糖粘在一起,放在粥碗里,活像一头小狮子。更讲究的,就是用枣泥、豆沙、山药、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,捏成八仙人、老寿星、罗汉像等。这种装饰的腊八粥,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。
我国北方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,人们不吃腊八粥,而是吃腊八面。用各种果、蔬做成臊子,把面条擀好,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人吃腊八面。另外很多地方有泡腊八蒜、酿腊八酒、做腊八豆腐等习俗。腊八蒜是将蒜头去皮后泡在米醋内,月余后蒜呈浅绿色,味道鲜美,食后可驱疾病,避瘟邪。腊八酒,是腊八节用糯米酿制的酒,越年后酒呈暗红色,晶莹透亮,点滴成丝,酒味浓郁,饮后唇齿留香。可惜这种民间酿制的酒,一般数量不多,仅供家用,市场上很难买到。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黄山市黔县的民间风味特产,将豆腐加上大豆、辣椒、五香等原料,经过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。
腊月岁末,民间还流传不少腊月风俗。例如“吃冰”,腊八前一天,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,等到了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吃掉。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,吃了它在以后一年里不会肚子疼。春节将临,人们还有腌制猪肉、羊肉的习惯,称为“腊肉”、“腊味”,虽过夏而不腐。农民在田间要施冬肥,称为“腊肥”,用以增加作物养分。古代还有“腊月敲更”的风俗,每年腊月初一开始,到年三十结束。每天黄昏,由闲散老人手持大锣,有的持粗竹杠,穿街走巷,边敲边喊:“寒冬腊月,小心火烛;谨防贼盗,门户关紧。”
关于腊八节的诗词更是形像的描述了不同年腊八时的情景:
《腊八粥》——(清)道光帝
一阳初夏中大吕,谷粟为粥和豆煮。
应时献佛矢心虔,默祝金光济众普。
盈几馨香细细浮,堆盘果蔬纷纷聚。
共尝佳品达沙门,沙门色相传莲炬。
童稚饱腹庆州平,还向街头击腊鼓。
《腊日》——(唐)杜甫
腊日常年暖尚遥,今年腊日冻全消。
侵凌雪色还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条。
纵酒欲谋良夜醉,还家初散紫宸朝。
口脂面药随恩泽,翠管银婴下九霄。
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–(宋)陆游
腊月风和意已春,时因散策过吾邻。
草烟漠漠柴门里,牛迹重重野水滨。
多病所须惟药物,差科未动是闲人。
今朝佛粥交相馈,更觉江村节物新。
《腊八》—【清代】夏仁虎
腊八家家煮粥多,大臣特派到雍和。
圣慈亦是当今佛,进奉熬成第二锅。
《腊日》–【唐】杜甫
腊日常年暖尚遥,今年腊日冻全消。
侵凌雪色还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条。
纵酒欲谋良夜醉,还家初散紫宸朝。
口脂面药随恩泽,翠管银罂下九霄。
《腊八日夜直》–(清)曾国藩
翻从官宿得闲时,仙掖深深昼掩帷。
静向古人书易入,寒偏今日酒堪持。
浓饘说献宫中佛,晴雪看分禁里墀。
日暮武英门外望,并阑冰合柳枯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