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上巳”,即农历三月第一个“巳”日。自三国曹魏以来,定为三月初三日。上巳节,俗称三月三、三月节、三日节,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。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,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,有些地区在三月初三有扫墓习俗,顺便踏青,故又称小清明。
据记载,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。是古代举行“祓除畔浴”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。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,即春浴日,祓即祓除疾病,清洁身心。禊为修整、净身,又有驱除灾厄的意思。上巳春浴的习俗,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,后由朝廷主持,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,成为官定假日。祓除畔浴,修禊之事,既是清洁身体,也是去除身上的晦气。
这天也是文人临水宴饮、吟诗作赋的节日,并会举行曲水流觞游戏,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。春游踏青也是上巳节的习俗,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沐浴漂走厄运晦气,临水畅饮,踏青郊游,吟诗作赋的风雅古韵的点滴再现。
黄帝诞辰日
中国自古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;三月三,生轩辕”的说法。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,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。史料记载,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,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,是黄帝出生、创业、建都之地。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、抚万民、度四方、融炎帝一统天下。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,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,尤其到了春秋时期,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,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(位于新郑市,系黄帝活动遗迹)朝拜轩辕黄帝活动,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。
真武大帝寿诞
三月三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。真武大帝全称“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”,又称玄天上帝、玄武、真武真君,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,生于上古轩辕之世的农历三月三日。各地的道教宫观(如湖北武当山、江西龙虎山、安徽齐云山、四川青城山等)在三月三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,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,或在家里颂经祈祷。
蟠桃宫里三月三
王母娘娘是位知名度极高的女神,在《山海经》和《穆天子传》中都有记载,民间特别推崇,她是元始天尊的女儿,是玉皇大帝的夫人,掌管人间福寿。黄历三月初三,是王母娘娘寿诞之日,要举行蟠桃盛会。正逢春和景明、万物复苏之时,才熬过枯燥清淡一冬的老北京人,巴不得找个又能朝香拜神,又能逛庙会看热闹,还能踏青郊游的机会。于是,东便门的蟠桃宫庙会,就成了京城阳春一大盛景。
晚清《都门杂咏》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:“三月初三春正长,蟠桃宫里看烧香;沿河一带风微起,十丈红尘匝地扬。”
尽管位于东便门的蟠桃宫早已消失,但在很多50多岁的老北京人记忆里,蟠桃宫庙会规模盛大。过去北京求子“拴娃娃”者众多,人们手腕缠红绳,到蟠桃宫东配殿,献上香资后拴住一个殿前摆放的泥娃娃带回家,与子结缘,以求来年添子女与春节庙会不同,蟠桃宫庙会有特有的老北京风俗“拴娃娃”,这一风俗在北京已消失数十年了。“那时候人们期盼家庭和睦,人丁兴旺,每逢庙会便有不少人专门赶往蟠桃宫拴娃娃。近几年的三月三,在蟠桃宫旧址的北边,就着明清古城遗址公园,就会出现繁花似锦、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。
三月初三多逢巳日。这天,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、睡之处,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;把莽菜花、桐花藏在毛衣、羽衣内,认为衣服可以不蛀;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,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,晚上睡得特别香甜。 上巳也称为女儿节。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“端阳”条下亦云:“呼是日为女儿节。”
日本女儿节源自中国,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形成了节日,日本女儿节又叫“上巳”或“桃节”。在日本历史上的室町时代,有用纸做成人偶抚摩身体后将偶人投入河海的习俗。人们认为,随水流漂走的人偶会带走疾病和灾祸。女儿节在日语里的被称作“雏祭”。近代每逢此节 ,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、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,健康成长。
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,古代壮乡少年少女赶歌坡、抛绣球,“山歌传情,绣球传爱”。壮族人也称“窝埠坡”或“窝坡”,原意为到垌外、田间去唱歌,所以也称“歌圩节”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,因此也叫“歌仙会”。
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,每年三月三这天,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、红兰草等煮成的红、黄、蓝、紫、白五色米饭;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,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,在布棚下摆上五色饭等贡品,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。赶歌圩时,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,挂在小孩的胸前。男女青年在赶歌圩时还要“碰蛋”。
侗族
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、斗牛、斗马、对歌、踩堂等活动,亦称“花炮节”。
布依族
于节日杀猪祭社神、山神,吃黄糯米饭,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。瑶族以三月三为“干巴节”,是集体渔猎的节日,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,共享收获的欢乐,后云集于广场,唱歌跳舞,欢度佳节。
畲族
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,家家吃乌米饭。 传说,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,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,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,连战连捷。畲民为纪念此事,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,集会对歌。在畲族民众中,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。此日,家家宰杀牲口,祭祀祖先。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。
黎族
称三月三为“孚念孚”,为预祝“山兰”(山地旱谷)和打猎丰收的节日,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,人们称它为谈爱日。
土家族
土家族的三月三,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。三月三的那天,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,以山歌为媒,以踩脚定亲。
其他如水族、苗族、仫佬族、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。
“上巳”,即农历三月第一个“巳”日。自三国曹魏以来,定为三月初三日。上巳节,俗称三月三、三月节、三日节,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。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,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,有些地区在三月初三有扫墓习俗,顺便踏青,故又称小清明。
据记载,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。是古代举行“祓除畔浴”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。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,即春浴日,祓即祓除疾病,清洁身心。禊为修整、净身,又有驱除灾厄的意思。上巳春浴的习俗,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,后由朝廷主持,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,成为官定假日。祓除畔浴,修禊之事,既是清洁身体,也是去除身上的晦气。
这天也是文人临水宴饮、吟诗作赋的节日,并会举行曲水流觞游戏,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。春游踏青也是上巳节的习俗,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沐浴漂走厄运晦气,临水畅饮,踏青郊游,吟诗作赋的风雅古韵的点滴再现。
黄帝诞辰日
中国自古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;三月三,生轩辕”的说法。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,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。史料记载,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,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,是黄帝出生、创业、建都之地。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、抚万民、度四方、融炎帝一统天下。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,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,尤其到了春秋时期,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,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(位于新郑市,系黄帝活动遗迹)朝拜轩辕黄帝活动,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。
真武大帝寿诞
三月三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。真武大帝全称“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”,又称玄天上帝、玄武、真武真君,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,生于上古轩辕之世的农历三月三日。各地的道教宫观(如湖北武当山、江西龙虎山、安徽齐云山、四川青城山等)在三月三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,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,或在家里颂经祈祷。
蟠桃宫里三月三
王母娘娘是位知名度极高的女神,在《山海经》和《穆天子传》中都有记载,民间特别推崇,她是元始天尊的女儿,是玉皇大帝的夫人,掌管人间福寿。黄历三月初三,是王母娘娘寿诞之日,要举行蟠桃盛会。正逢春和景明、万物复苏之时,才熬过枯燥清淡一冬的老北京人,巴不得找个又能朝香拜神,又能逛庙会看热闹,还能踏青郊游的机会。于是,东便门的蟠桃宫庙会,就成了京城阳春一大盛景。
晚清《都门杂咏》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:“三月初三春正长,蟠桃宫里看烧香;沿河一带风微起,十丈红尘匝地扬。”
尽管位于东便门的蟠桃宫早已消失,但在很多50多岁的老北京人记忆里,蟠桃宫庙会规模盛大。过去北京求子“拴娃娃”者众多,人们手腕缠红绳,到蟠桃宫东配殿,献上香资后拴住一个殿前摆放的泥娃娃带回家,与子结缘,以求来年添子女与春节庙会不同,蟠桃宫庙会有特有的老北京风俗“拴娃娃”,这一风俗在北京已消失数十年了。“那时候人们期盼家庭和睦,人丁兴旺,每逢庙会便有不少人专门赶往蟠桃宫拴娃娃。近几年的三月三,在蟠桃宫旧址的北边,就着明清古城遗址公园,就会出现繁花似锦、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。
三月初三多逢巳日。这天,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、睡之处,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;把莽菜花、桐花藏在毛衣、羽衣内,认为衣服可以不蛀;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,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,晚上睡得特别香甜。 上巳也称为女儿节。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“端阳”条下亦云:“呼是日为女儿节。”
日本女儿节源自中国,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形成了节日,日本女儿节又叫“上巳”或“桃节”。在日本历史上的室町时代,有用纸做成人偶抚摩身体后将偶人投入河海的习俗。人们认为,随水流漂走的人偶会带走疾病和灾祸。女儿节在日语里的被称作“雏祭”。近代每逢此节 ,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、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,健康成长。
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,古代壮乡少年少女赶歌坡、抛绣球,“山歌传情,绣球传爱”。壮族人也称“窝埠坡”或“窝坡”,原意为到垌外、田间去唱歌,所以也称“歌圩节”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,因此也叫“歌仙会”。
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,每年三月三这天,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、红兰草等煮成的红、黄、蓝、紫、白五色米饭;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,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,在布棚下摆上五色饭等贡品,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。赶歌圩时,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,挂在小孩的胸前。男女青年在赶歌圩时还要“碰蛋”。
侗族
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、斗牛、斗马、对歌、踩堂等活动,亦称“花炮节”。
布依族
于节日杀猪祭社神、山神,吃黄糯米饭,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。瑶族以三月三为“干巴节”,是集体渔猎的节日,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,共享收获的欢乐,后云集于广场,唱歌跳舞,欢度佳节。
畲族
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,家家吃乌米饭。 传说,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,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,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,连战连捷。畲民为纪念此事,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,集会对歌。在畲族民众中,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。此日,家家宰杀牲口,祭祀祖先。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。
黎族
称三月三为“孚念孚”,为预祝“山兰”(山地旱谷)和打猎丰收的节日,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,人们称它为谈爱日。
土家族
土家族的三月三,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。三月三的那天,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,以山歌为媒,以踩脚定亲。
其他如水族、苗族、仫佬族、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