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艾琳
七夕节,又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、七娘会、巧夕、牛公牛婆日、双七、也称七姐诞,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,故名“七夕”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拜七姐,祈福许愿、乞求巧艺、坐看牵牛织女星、祈祷姻缘、储七夕水等,是七夕的传统习俗。经历史发展,七夕被赋予了“牛郎织女”的美丽爱情传说,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。
“七夕”大约起源于西汉时期,不过“七夕节”一词却是直到宋朝才出现于史料中。与此同时,七夕节的时间也是到宋朝才进行了官方的规范。宋朝时,七夕节热闹程度超乎想象,逐渐突破女性的群体局限,发展成为举国同庆的一大盛事。
宋以前,七夕节虽庆祝,却时段不一,宋太宗为此专门颁下诏书,定为七月七日,官吏休假一日。“七夕佳辰,著于式令。近代多用六日……自今宜以七日为七夕,仍令颁行天下为定制。”而在民间,七夕的庆祝活动并未受法定假日的局限。
宋朝崇文,因而在宋朝,七夕节有“晒书”的传统。七夕节,读书人相聚一堂,将藏书字画拿出晾晒,并交流心得,大有全民书展的意味。由此,每逢七夕,即书香弥漫,这样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宋人的读书热情,促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大众读书热潮。
同时七夕节出现了“乞巧市”。所谓“乞巧”,原先指的是少女们向织女星乞求智巧,而乞巧的方式也相当丰富,有展示针线技能“验巧”、制作小物品“赛巧”、瓜果摆设乞巧等等。由此,卖乞巧物的乞巧市便应运而生了。一般而言,乞巧市的持续时间会长达一个星期乃至于十日。加上乞巧市正式开放前的准备预热的时间,前后持续时间达十余天。
随着七夕节愈演愈热,这个节日已不再局限于女性的活动,孩子们也欢度其中。苏东坡有词,“人生何处不儿嬉,看乞巧、朱楼彩舫。”即生动地描绘出了儿童嬉闹,全民同乐的七夕盛事。
宋朝的七夕节,在官方的规范重视及民间的热情推动下,节日气氛愈演愈盛,节日内容不断充实,成功转化为了集经济、文化、娱乐为一体的全民盛事。其热闹程度,甚至超越了新春、端午等传统节日。一定程度上来说,宋朝七夕,已堪称史上最热闹的七夕节。
七夕的传说
七夕这个节日和牛郎、织女的神话传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
牛郎、织女最早出现在《诗经.小雅》中:“或以其酒,不认其浆,鞙鞙佩璲,不认其长。维天有汉,鉴亦有光;跤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服章;睨彼牵牛,不认服箱。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,有救天毕,载施之行。”当时指的是天上的星座。
西汉时,牛郎、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,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“临乎昆明之池,左牵牛而右织女,似云汉之无涯。”的描写。一直到东汉的《古诗十九首》,才在牛郎、织女间添加了爱情。南北朝时,任仿在《述异记》中描述::“大河之东,有美女丽人,乃天帝之子,机杼女工,年年劳役,织成云雾绢缣之衣,辛苦殊无欢悦,容貌不暇整理,天帝怜其独处,嫁与河西牵牛为妻,自此即废织纴之功,贪欢不归。帝怒,责归河东,一年一度相会。”可见牛郎、织女传说故事已成型。
相传古时候天上和人间只隔着一条浅浅的天(银)河,织女是天上美丽的仙女,有着一双灵巧的手,可以织出千变万化的衣裳。而人间有个善良的年轻人,名叫牛郎。他的父母早逝,跟着兄嫂过活。嫂子待他十分苛刻,还唆使兄弟二人分家,自己占据了所有的家产,只分给牛郎一头老牛。这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,因触犯天条被贬到凡间为牛。牛郎善良勤劳,又细心照顾老牛,所以老牛就决定要帮助他。在老牛的指点下,牛郎见到了织女,并娶他为妻。两人成亲后生下一双儿女,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。不久,忠心的老牛死了,死前它告诉牛郎,在它死后,剥下它的皮,遇到困难时,就会派上用场。
天帝得知织女私自下凡并嫁给牛郎,十分震怒,就派王母娘娘下凡将织女带回天界。牛郎情急之下,用一担箩筐挑起两个孩子,披上牛皮,飞快地追赶王母娘娘及织女。眼看就要追上,此时,王母娘娘用头上的发簪,画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,从此二人分隔在银河的两边。牛郎和一双儿女站在河边大哭,哭声惊动了天帝,于是就让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。
相传,每年到了七夕,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,搭成一座鹊桥,让牛郎、织女一家人渡河相会。
以上新闻由艾琳编辑。